晋祠赤桥村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中关于红军东征的记录
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署梦醒子,又号潜园居士,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出生于1857年,于1942年去世,在世85年,是太原市赤桥村人。是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多册,
刘大鹏,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署梦醒子,又号潜园居士,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出生于1857年,于1942年去世,在世85年,是太原市赤桥村人。是著名的地方史学者、地方文化学家。著有《晋祠志》《晋水志》等地方志。尤其是《退想斋日记》,二百多册,
1897 年,山西太谷县的刘大鹏躲在书房里,手指抠着《几何原本》的封皮,额头上全是汗。40 岁的他,读了半辈子 “之乎者也”,连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 都绕不明白 —— 可他不敢不学,听说朝廷考试要考 “外洋之法”,不学就没出路。
之前我写了许多清朝士人的文章,但主角大都是杜凤治、李慈铭、陈师远这样的南方士人 —— 他们要么浸在广东官场的应酬与算计里(杜凤治),要么陷在京城文人的风雅与牢骚中(李慈铭),生活里总绕着官场规则、商业往来、城市里的烟火气转,哪怕有挣扎,也带着点南方士绅的 “精
那一下子,就像把人从熟悉的轨道上拉出来。朝廷说从1906年起不办乡会试、省试,千年走下来的那条仕途路硬生生中断。太谷的刘大鹏,合上《论语》,把这事写进日记,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被动的失衡:靠科举过日子的门路没了,身份、日常都被动摇了。
光绪二十年(1894年),来自山西省太原县赤桥村的村民刘大鹏乡试中举,获得了前往北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刘大鹏第一次走出了内地相对封闭的世界,两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这两次考试均以刘大鹏名落孙山而收场,但他在《退想斋日记》中详细记录下自己在北京的生活见闻,成为我们了
10月10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2025中国·澄迈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澄迈经洽会”)将于10月17日-19日在澄迈县举行。作为海南今年高规格国际化招商推介活动之一,本届经洽会延续“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主题,以“1+9+N”系列活动
最近,有网友“牛奶咖啡”在记者帮·小店帮分享了自己发现的一家宝藏店铺。这家“古早”的磁带店在社交媒体上,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有80后说自己在这里陆陆续续购买了上千盘磁带,也有00后分享自己淘到了周杰伦、林俊杰的首发版专辑。
最近,有网友“牛奶咖啡”在记者帮·小店帮分享了自己发现的一家宝藏店铺。这家“古早”的磁带店在社交媒体上,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有80后说自己在这里陆陆续续购买了上千盘磁带,也有00后分享自己淘到了周杰伦、林俊杰的首发版专辑。
《退想斋日记》由近代山西乡绅刘大鹏所撰,其中详细记录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我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在山西地区兴起的历史进程。通过浏览他的日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近代中国战胜外敌入侵的艰辛不易,也能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感受到我党领导的民族救亡运动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本文将民族国家看作是普通人日常实践的产物,以晚清部分读书人日记为史料,聚焦1894年6月到1895年4月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一年,尝试探索分散各地的读书人如何经由日常的实践,生成和确认国家的日常形式。研究发现,在“中国的一年”里,读书人主要通过阅读上海新闻纸
历史上,科举,除了是众所周知的选官制度之外,更是效益可观的造士制度: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仅仅只有极少数的士子能被遴选为官;绝大多数落第者构成了士农工商之首“士”的主体,在全国各地维护着帝国的安定。